新たなアジア研究に向けて8号
23/115

Inter-Asia Research Networks二 拍攝農村祭祀的照片或錄像的方針;數據庫的重點從前,對中國農村做考察的日本學者,大多數為歷史家,尤其是社會經濟史的專家,其關注的視點主要是農村階層關係,不大注意祭祀組織或宗教儀式。我也繼承這個學術系統,繼承法制史專家仁井田陞先生,今堀誠二先生,酒井忠夫先生等。但進入香港農村以後,我卻受到人類學家的影響。注意到族群、宗教儀式、僧侶、道士與村民的關係,祭祀組織的特色等。視界較為擴大。尤其是注意到祭祀後面潛在的鄉民意識,生活觀念,對神靈的態度、想法等,踏出了歷史經濟學的範圍。目前我將中國倖存的祭祀依靠下面的模式來掌握。中國農村祭祀分為兩種層次,一為農民自己的祭祀活動,一為宗教專家或戲劇專家的祭祀活動。模式圖的下層部分,第1層至第6層是農民自己的祭祀活動。第7層至第12層是宗教或戲劇專家的祭祀活動。不過,兩者彼此配合,離不開。尤其是宗教專家,僧侶或道士執行宗教儀式時,農民也參加陪同他們一起活動。因此,總的看來,第一層到第八層可以說是農民承擔的。戲劇活動的一部分,也有農民參與。如此觀察農村祭祀的視點極為廣大,而且舉行祭祀時,常常招待日常有關係的鄰村幹部,共同宴會以加強交流。通過觀察,看得到村落聯合的聯誼關係。數據庫的照片反映出這類鄉村內外的人際關係。其中從人類學受到啟發的是第1層的族群關係。中國階層結構之中,族群為基層單位,方言、食物、宗教信仰相同的集團單位叫做族群。族群之間,有時產生矛盾或衝突,甚至於發展為械鬥。這類現象,在舊時香港的記錄上可以看見。廣東本地人(粵人),從北方遷徙到新界東邊的客家人,沿海做漁業而遷到新界海岸的海陸豐人,專為商業遷徙來的潮州人等,各個保持自己的方言和文化,彼此的關係不一定好。音樂、戲劇彼此完全不一樣,祭祀個別舉行,不會混在一塊兒。中國國家權力不承認這類族群為獨立的單位,方志上沒有寫明其存在。但英國人承認其單位,尊重其獨立性,編纂香港方志時,依靠族群的區別,記述居住情況。中國農村祭祀第1圖 組成中國祭祀戲劇的社會因素層次表019

元のページ 

10秒後に元のページに移動します

※このページを正しく表示するにはFlashPlayer10.2以上が必要です